诗歌周刊(第7期)-k8凯发ag直营

第7期

2022.3.14

综述·评论

观察力·同理心·超越性

王士强

诗歌不是对生活的镜像式反映和拙劣的模仿,而是在更高意义上对之的发现、体悟、提升,诗的确“来源于生活”,也的确需要“高于生活”。但这里的“高”不是概念化、本质化的,而应是诗意、诗性意义上的。实际上,诗歌重构、再造了一个世界,它是更自由、更具可能性,因而也更真实、更值得的一个世界。好的诗歌不惟一种,而是多种多样的:有的具有敏锐的观察力,于司空见惯中有独到的发见;有的则有敏感的同理心,与他人、与万物有着深切的感应、共振;有的则超越世相,在哲学、存在、思想等更具普遍性、超越性的层面观照人生,如是等等。
本期《诗歌周刊》的作品,风格、特色各有不同,在观察力、同理心、超越性方面也各有所长。《女高音》有着对歌者声音与形象的聆听与谛视,写出其多样的变化、丰富的内涵以及“寻常”背后的“不寻常”。《银鸥悬在水面》中的书写让人印象深刻、过目难忘:“银鸥拥有反引力的绝技  它悬在水面/翅膀伸展  空气托着它的身体/鱼的脊背有一块吸铁/那道青色的影子无法逃脱”,这自然是因为作者有着敏锐、独到的观察,从而能够传达出人人“眼中有”而“口中无”的东西。《父亲》一诗以情取胜,“父亲,你已经有三个半月/没有下炕了/我想告诉你:地都这么软了/下来走走吧”“父亲,这个春天/我什么都不想干/只想陪着你,多走几步”,平实而深挚,极具艺术张力。《喜鹊在飞》由喜鹊的飞行写到其孤单,又由之写到了父亲的孤单以及“我”的孤单,外在的物象意即内在的心象。《我对我有时感到陌生》写自我内部的矛盾、龃龉,是“现代性”的元命题之一,全诗既具象、形象又有抽象、形而上的维度,颇具超越性和普遍性,《拧》一诗中,万物互通互联,“变”与“不变”互为背景、互相依存。《在曼德拉山的傍晚》所写皆具体、真切、生活化,诗的最后“在布仁孟和家的帐篷里/我认识了一位诗人/我们交换了手中的石头,但我们没有交换/脸上的沧桑”则与生命、命运深度联接,增强了人生的厚度、况味与纵深感。
观察力、同理心、超越性既有相同又有不同,若能兼顾自然多多益善,若在其中某一方面较为突出亦堪为佳作,否则,平平常常,平淡无奇,自然不可能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。

 

王士强,文学博士,主要从事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。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、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、《诗探索》编委。

编辑委员会

主编:金石开

执行主编:孤城

编委:

王夫刚  王家铭  年微漾

金石开  罗 曼   林 珊 

孤 城   符 力

(按姓氏笔画数)

栏目说明

1. 《诗歌周刊》是由《诗刊》社中国诗歌网编委会完全从文本质量出发,秉持优中选优、宁缺毋滥的原则,从一至两周内过万的自然投稿中精心挑选佳作汇编而成。

2.本栏目由本站官方主导,与广大网友投票参与的栏目区别明确,每期推荐诗作15件左右(排序不分先后),并邀专家进行综述点评。受邀专家独立撰写评语,最大程度体现专业的审美标准,不受任何其它因素干扰。

3.由于轮值编辑每日审稿量大及其它原因,可能致使漏选部分优秀诗作,望不要受影响,而是继续投稿支持。

4.作品由中国诗歌网编辑部在保证个人审美的基础上,集体协商推荐。

5.编委会每期提名作品,邀请1位专家进行综述点评,如现有作品不能诱发特邀专家点评兴趣,则他可自行提名作品,报编委会同意后,撰写点评。

6.本栏目将会不断完善,欢迎留言,提供建设性意见。

提醒

(1)点击橙红方格后的标题可阅读正文

(2)本栏目能适应手机阅读,只需将本栏目网址转发到手机,即可实现,并可转发分享微信朋友圈。

网友评论

0 条评论(查看

文明上网,理性发言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