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——读余仲廉《椿萱集》有感-k8凯发ag直营

孝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——读余仲廉《椿萱集》有感

作者:余仲廉   2024年06月26日 15:32      0   

孝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

——读余仲廉《椿萱集》有感

马尚云


余仲廉《椿萱集》这部诗篇中,孝道是一个核心主题。文章通过诗歌和回忆的形式,表达了作者对父母深深的敬爱和怀念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价值观。

认认真真地通读完后,深感这部诗集是当代全面系统歌颂对父母亲情的典范,可以用“四个最”(最长、最美、最有情、最有爱)来概括:

一是最长。《椿萱集》分两卷,为致母亲的《萱堂卷》与致父亲的《椿庭卷》,收有长诗两部、中短诗篇三十七首。其中,两部长诗《吟春晖》与《父亲——您是一本书》各两千多行,总计在五千行左右,堪称当代抒情长诗之最。虽然,长度不是衡量诗歌价值的首要标准,但透过这两部长诗如此巨大的篇幅,却完全体现了作者个人最深沉真挚的情感投入。

二是最美。文章的美在于其语言的流畅和情感的真挚。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,如比喻、排比,使得文章语言优美,情感表达生动。同时,文章中对亲情的描绘,尤其是对父爱和母爱的歌颂,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、最纯粹的情感。

三是最有情。作者多次提到与父母的互动和回忆,以及对父母生命经历的思考,这些都流露出浓厚的情感色彩。作者对父母的敬爱、怀念和感恩之情贯穿全文,让人感受到亲情的力量和温暖。

四是最有爱。爱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主题。作者通过《椿萱集》,展现了对父母的深切爱意和对生活的热爱。无论是对父母生活哲学的领悟,还是对父母教诲的内化,都体现了作者对爱的理解和实践。文章中对父母之爱的回报和传递,以及对下一代的期望和教育,都彰显了爱的传承和力量。

《椿萱集》中,有许多抒发对父母依恋热爱的情感丰富、意象优美的诗句。如:“慈母解巾脖上围,护儿人生天涯暖。”这句诗出自《萱堂卷•慈母之爱四首》,通过简洁而深情的语言,描绘了母亲为儿子解下自己的围巾,围在儿子的脖颈上,以保护他免受寒冷,给予他温暖。这个动作虽小,却充满了母爱,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无论走到哪里都始终如一的关爱和牵挂。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,诗人传达了母爱的伟大和细腻,使得这句诗具有了深厚的情感色彩和艺术美感。

还有《吟春晖》中的诗句:“母亲,您看我最后一眼时/那无限慈爱的目光告诉我/我感到您在借助洪荒的力量/拼尽所有也要睁开眼看我”。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母亲生命最后时刻的不舍。

《父亲——您是一本书》中的诗句:“父亲——您是一本书,/是一本我的百科全书,/涵盖我所需要的知识,/是我读得最透彻的书。”这句诗通过比喻,将父亲比作一本书,表达了父亲对诗人的影响和教诲。

《梦母亲四首》(其四)中的诗句:“相思游子夜难忘,辗转迂回急返乡。远眺娘亲望小道,瘦身白发倚门旁。”这首诗通过梦境中的描写,传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和母亲对儿子的期盼。

《我有三位敬爱的母亲》中的诗句:“母亲,我三位可亲可敬可爱的母亲,/祖国、共产党、妈妈,/这三位敬爱的母亲,/都是生我养我育我爱我的母亲。”这首诗将对母亲的爱扩展到对祖国和党的爱,体现了诗人浓浓的家国情怀。

这些诗句不仅在文学上具有美感,而且在情感上也极具感染力,展现了诗人对父母亲深深的怀念和孝道。

自古以来,中国社会就强调“百善孝为先”。孝道,是对父母和长辈的尊敬与孝顺,既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基石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。孝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,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基因。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更是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,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。

首先,孝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孝道被视为所有美德的基础。在古代中国,孝道不仅是一种家庭美德,更是一种社会伦理,它要求人们在家庭中尊敬父母、尊老爱幼,在社会中尊重长辈、忠诚于国家。孝道的内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,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。

其次,孝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。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,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。孝道作为这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,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追求和人文关怀。它强调家庭和睦、社会和谐,倡导人们在个人与家庭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寻求平衡,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。

再者,孝道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基因。这种基因不仅体现在生物学意义上的传承,更体现在文化和道德层面的延续。孝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,通过家庭教育、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得以代代相传。它如同一条红线,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,成为连接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纽带。

此外,孝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。在现代社会,尽管价值观念多元化,但孝道依然被视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。它教导人们尊重他人、关爱弱者,促进了社会的道德建设,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。

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的阐述极为丰富,历代思想家、哲学家和政治家都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表述。

“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!”(《论语•学而》)孔子认为孝顺是实现仁德的基础。他还说: 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”(《论语•里仁》)孔子强调子女应尽可能陪伴父母,即使出游也应有明确的目的和安排。余仲廉在《椿萱集》中写道,“我出差回来啦,来看望您的”,“您不是最喜欢听我讲述我的工作、我的事业、我的近况”……这体现了即使在外工作或出差,作者依然把回家看望父亲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,显示出对父母的关心和孝顺。父亲喜欢听他讲述生活和工作情况,表明尽管有自己的生活和事业,作者仍然愿意与父亲分享,保持亲密的家庭联系。

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(《论语•学而》)  这句话意味着要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,并追念远祖,这样可以使民众的道德风尚变得淳朴。余仲廉在《椿萱集》中写道,“父亲,您走了!您真的走了吗?是的,真的走了,您把一生的追求、一生的奋斗、一生的感悟、一生高贵的品格都留给了我们。”强调了作者对父亲去世的哀伤,同时也表达了对父亲人生价值和精神遗产的珍视。

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。”(《论语•里仁》) 孔子提醒人们要时刻记住父母的年龄,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感到高兴,另一方面也要为他们的衰老感到忧虑。余仲廉在《椿萱集》中写道:“父亲,您归于耄耋之年,一生虽然平凡,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,也没有谁为您树碑立传唱赞歌,但您有着那赤诚火热的心……”这段话中,作者在表达对父亲高龄的认识的同时,也表达了对父亲生命价值的肯定和喜悦。

《孟子•万章上》中提到:“孝子之至,莫大乎尊亲;尊亲之至,莫大乎以天下养。”孟子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,什么才是最大的孝?恐怕是敬爱双亲。什么才是对双亲最大的敬爱呢?恐怕就是拿天下去奉养双亲了。这句话是针对“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”的人说的,那些上古的明君因国事繁忙而无法敬养父母。孟子认为他们这样做依然是孝顺的,儿女们能给父母的最好的礼物,就是他们取得的成就,而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更伟大的成就了。

余仲廉在《椿萱集》中写道,“父亲,您走吧,您就放心地走吧!孩儿们已继承了您的精神和品格,现已长大成人,在兴人、兴家、兴族、兴国的路上努力地奋进!”“您,好走——吧,父亲!您的孩儿们也一定会将您的理想、您的追求、您的品格,尽其所能地发扬光大,传教于我们的子孙后代,激励他们为民族、为祖国、为社会而努力奋斗!” 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作为孝子,不仅尊敬父亲,还要继承父亲的遗志,为社会做出贡献,继续父亲的事业和理想,教育下一代,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奉养达到极致的表现,是对“以天下养”理念的现代诠释。

王阳明在《传习录》中提出,事父母自有个明善诚身之孝。他认为,孝顺父母是明辨善恶、诚实守信的表现。还强调事亲从心,提倡事亲应从心开始,以真诚和爱心对待父母。孝顺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,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关爱和尊重。我们从《椿萱集》中可以发现,作者时时处处都对父母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尊重。

一是深切的怀念。文章开头的“父亲,您走了!您真的走了吗?没有!没……有……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父亲去世的悲痛和对父亲精神持续存在的坚信。

二是精神的传承。“您把一生的追求、一生的奋斗、一生的感悟、一生高贵的品格都留给了我们。”作者表达了对父亲精神遗产的珍视,这不仅是对父亲生前事迹的尊重,也是心灵上的深刻理解和继承。

三是实现遗愿。“您安息吧!父亲!您就放心地走吧!您临终托办的事情,孩儿们早已办妥,实现了您对乡亲们的造福。”作者向父亲保证已经完成了他的遗愿。

四是持续的沟通愿望。“父亲,您听见了吗?您怎么不回答?我是仲廉,我出差回来啦,来看望您的!”作者通过这种呼唤,表达了想要继续与父亲沟通的愿望。

五是对父母平等的爱。作者在后记中提到了对父母诗篇篇幅的平衡,以及对母亲诗篇内容的增加,这反映了在作者心中,父母是同样的关爱和尊重。

朱德在其《回忆我的母亲》一文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尊敬,体现了他个人的孝道观念。朱德的《回忆我的母亲》和余仲廉的《椿萱集》,尽管两者的文风和表现形式不同,但都传达了对父母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。他们在各自的文章和诗句中有许多观点相同或相似的语句。

朱德在《回忆我的母亲》中写道:“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女人,但她在我的心中是伟大的。”这与余仲廉在《椿萱集》中表达的情感相似,如:“父亲——您是一本书,/是一本我的百科全书,/涵盖我所需要的知识。”

朱德提到:“母亲用她的勤劳和智慧,支撑起了我们这个家。”余仲廉在《椿萱集》中也有类似的描述:“您和母亲的勤劳与智慧,/很快适应了农村的生活。”

朱德表达了对母亲牺牲和奉献的感激:“母亲为了我们,付出了太多太多。”余仲廉在《椿萱集》中也提到了父母的付出:“您肩负着一家人的生息。”

朱德在回忆中表达了对母亲教诲的珍视:“母亲的教诲,我一生都不会忘记。”余仲廉在《椿萱集》中同样表达了对父亲教诲的珍视:“您教诲我的话语,/为人之根本礼义廉耻。”

朱德在文章中表达了对母亲离世的哀思:“母亲走了,但她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。”余仲廉在《椿萱集》中也有类似的表达:“您虽然走了,但您的笑容、您的慈祥、您的严峻、您的教诲,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心中。”

朱德强调了母亲对他的影响:“母亲的品质和行为,深深影响了我。”余仲廉在《椿萱集》中也提到了父亲对他的影响:“您用一生的行动,/书写了我们学习的范本。”

两篇著作中都体现了共同的主题:对父母的深切怀念、对他们一生付出和牺牲的感激,以及他们对子女成长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。尽管具体的表述方式不同,但二者都传达了对父母深深的敬爱和孝道精神。

圣人先贤如此重视孝道,普通老百姓也在日常点滴生活中践行着孝道。

福建侨批,又称为“侨批文化”,是指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,大量福建人移民海外后,通过书信和汇款的方式与家乡保持联系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。侨批中不仅包含了金钱的往来,更重要的是承载了海外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孝道文化的传承。福建侨批文化与《椿萱集》在弘扬孝道文化、传承中华美德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似的价值追求。

一是情感纽带。福建侨批和《椿萱集》都是游子与家乡亲人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,通过书信或诗歌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关怀。

二是文化传承。侨批文化和《椿萱集》都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,尤其是孝道的传承。它们体现了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,都不忘本、不忘根的价值观。

三是社会价值。侨批文化中的孝道和《椿萱集》中对父母的敬仰,都反映了孝道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,是维系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基石。

四是个人修养。在侨批中,海外华人通过实际行动(如汇款支持家庭)体现孝道;在《椿萱集》中,作者通过诗歌和文字表达了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激,这些都是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的体现。

在《椿萱集》的篇章中,我们不仅见证了余仲廉对父母深深的怀念与敬爱,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孝道在中华文化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。

孝道,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“密码”。不仅是家庭美德的体现,更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。从孔子的孝顺是仁之本,到孟子的“以天下养”,再到王阳明的明善诚身之孝,历代圣人先贤的教诲无不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。

福建侨批文化,作为海外游子与家乡亲人情感联系的纽带,同样展现了孝道的深远影响。侨批中的每一封信件、每一笔汇款,都是对家乡亲人的牵挂与支持,是对孝道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。它告诉我们,无论身处何地,孝道都是连接我们与家庭、与祖国的不灭情感。

《椿萱集》以其深情的笔触,不仅记录了余仲廉对父母的爱与怀念,更传递了一种超越时空的价值观——孝道。它告诉我们,孝道不仅是对父母的敬爱与回报,更是一种对生命、对社会、对文化的尊重与承担。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我们更应该珍视并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,让孝道的精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,开花结果。

让我们以《椿萱集》为镜,反思自己的行为,用行动去践行孝道,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里,都做一个有爱心、有责任感的人。让孝道的光芒照亮我们的生活,温暖我们的世界,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。如此,我们才能不负先贤的教诲,不负时代的召唤,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。


作者简介

马尚云,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、副主席,书法家。

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
欢迎 评论

诗人热力榜

诗歌热力榜

诗讯热力榜

诗人活跃榜

网站地图